[导读]: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有2022位基金经理管理5587只公募基金。从基金角度看,单一基金经理制是主流,占到66.55%,而近3成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制,不到5%的基金有3位及以上基金经理。
今日,有基金公司收到证监会的最新产品申报要求。其中,要求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一直以来,“挂名”都不符合行业要求规范,但却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由此,也滋生出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对于此次监管肃清基金圈“挂名”潜规则的影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采访了数位业内人士进行解读。
“挂名”基金三大负面影响
什么是“挂名”产品?简单理解,就是产品上虽然写着基金经理的名字,但实际操作人却不是他,但实践中却很难对这类产品进行区分判断。
在上述分析的情况下,保留“壳资源”是目的,而基金经理挂名则是手段。此外,有理财经理表示,“挂名”的直接原因还是助推销售,业绩优良或名声响亮的基金经理更能吸引投资者,由他们管理的产品往往卖得更好。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副总监雷昕表示,一般被认为是挂名的产品比较难界定,从我们日常调研的情况来看也能理解基金公司让一些资深基金经理挂名产品,但更多的会以老带新的形式,双基金经理制度或者新人为核心助理,未来大概率接手该产品。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策略的产品,比如打新、迷你保壳、偏债产品挂3名以上基金经理,这些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确实需要依靠团队合作而非个人,但在营销时总需要一到两位有影响力的基金经理做路演,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