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初以来,港股市场成长股表现显著弱于价值股。同时,市场对以高股息红利股为代表的价值策略关注度显著提升。这些迹象或表明,部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前景变得悲观。除了这些“大件”之外,在供应链采购端具有成本优势的“小件”生产企业,如日用百货、服饰、小商品等品类也纷纷在出海。
ETF今日收评 | 标普消费ETF涨超2%,大数据、半导体相关ETF跌幅居前
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 推动市场合理估值 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年初以来,港股市场成长股表现显著弱于价值股。同时,市场对以高股息红利股为代表的价值策略关注度显著提升。这些迹象或表明,部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前景变得悲观。甚至有投资者忍不住发出疑问,港股市场的成长股还有春天吗?我们是否已经渡过了成长投资的蜜月期?
过去两年,成长投资确实面临重重考验,但我依然坚信,选择增长前景好、空间大的优秀公司,中长期仍有望为投资者带来分享企业成长的丰厚回报。当然,相较于过去,成长投资的范式与框架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而这种变化本身也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与产业结构转型优化适配。
两个思路出发寻找成长股
一方面,我们仍然看到内需市场的无穷潜力。广阔的国内市场,14亿中国消费者需求的韧性,以及居民对于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不懈追求,使得消费升级依然是中长期的确定性趋势。而与内需相关的众多行业仍然存在着渗透率提升与结构化转型的机遇。例如,伴随着龙头公司向品牌化、高端化探索,这些一线公司的市占率也在明显提升。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