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般说来,在基金销售合同中会有一项条款列出清盘条件和具体方式,例如“持有人表决清盘”、“运作期满清盘”和“触发清盘条款”等。随着迷你基金大量出现,细读清盘条款、降低相关风险也将成为投资者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
公募基金清盘已不是新鲜事,但近期却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原因就在于迷你基金数量庞大的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据基金三季报统计发现,149只基金的净资产规模已经低于5000万元,它们来自57家基金公司,数量占所有基金的3%。除此之外,还有63只基金的规模位于5000万~ 6000万元的危险区域,也面临着随时跌破清盘线的风险。
事已至此,对投资者来说,更关心的是基金公司究竟打算如何处理这些迷你基金?“清盘潮”是否真的会到来?普罗大众又该如何避免踩到“雷”?
权益类加大持续营销
自从近年公募基金进入“小时代”起,这类基金在清盘边缘徘徊的问题就一直广受关注。
2014年9月,汇添富28天短期理财债基清盘退市,成为基金注册制新规下“第一个吃螃蟹者”,一度引发“基金清盘成为常态”的讨论。不过在此之后,选择主动清盘的基金与迷你基金总数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算上10月底宣布清盘的富安达信用纯债基金,今年以来主动清盘退市的也只有7只,还有大量已经接近清盘条件的基金选择“死扛”。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