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付强看来,2008年开始中国基金业从同质化的粗放式发展,全面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即“结构化转型阶段”。这一阶段,现金流和投资收益成为行业规模变化的双引擎;高中低风险产品开始走向均衡;非公募业务开始对现金流和存量产生显著影响;国际业务开始进入行业的业务版图等。
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 推动市场合理估值 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11月底时,深圳一位公募基金总经理为参加“第九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让员工计算了基金成立以来总市值与总成本的差额。计算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是一个近乎零和收益的“白折腾”的10年。
数据显示,中国所有新基金的申购额度占基金行业净值的份额大概是70%到75%,持续营销的净申购量占20%到25%,而指数上涨所带来的收益占基金行业净值接近于0%。
这是公募基金遭遇的一大烦恼与质疑:是否给持有人赚到了真金白银?
巧合的是,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和数家财经媒体,同时也统计了国内投资者10年间投资偏股型基金的总收益。结果是基金业发展至今,简单年化收益率仅为1.8%,连CPI都没有跑赢。
另一个让他们的自尊心渐受打击的,是在A股市场主导地位的旁落,一呼百应的话语权稀里哗啦就成过眼云烟。于是,感叹基金话语权旁落、地位边缘化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公募的地位为何大不如前?又是谁夺走了基金的话语权?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