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报讯 一只封闭期为时三年的债基“老火汤”即将登常华富基金公司旗下首只创新型债券基金——华富强化回报债券基金将从9月1日起公开募集,发行上限设为20亿份。根据公告,该基金将通过场外和场内两种方式公开募集。
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 推动市场合理估值 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两只利率债基金大卖!
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规模约31.6万亿元 股票型基金份额、资产净值占比均创近九年新高
此外,投资者还应该定期关注基金的净值变化,并在必要时及时调整投资组合。(2024-08-21 11:05:00)
在可转债打破“零违约”后,特别是在上月出现了首只触及“面值退市”标准的高评级可转债后,市场信心受到显著影响,目前价格跌破百元的可转债超过百只。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顾一格表示,随着小微盘指数企稳,转债市场情绪回暖,由于情绪冲击和流动性踩踏导致下跌的低价转债将迎来系统性修复机会。(2024-08-04 19:14:00)
在AI新技术的刺激驱动下,以十年为周期的消费电子正为基金经理开启新周期的布局元年。对希望提拔为基金经理的基金公司行业研究员而言,过去十年间消费电子赛道曾是避之不及的赛道,此前具有消费电子背景的基金经理大多在2010年到2015年行业辉煌周期中踏入公募研究部并成长为基金经理,但亦有不少消费电子背景的基金经理,在过去十年间对赛道过于坚持最终无奈退场。在AI对消费电子的影响方面,国泰基金章椹元也表示,AI的发展加快了消费电子换新,这种换新会超越正常的自然周期。加入AI后的设备,如手机、汽车,通过赋予机器自己去总结、归纳和推理的能力,使其相比于未使用AI的设备,效率优势会逐渐大幅提升,进而促使设备换代需求成为刚需,从0到1的创新过程正在进行,同时整体产业从1到n的覆盖过程与之重叠,消费电子会有比较大的行情,换新潮有较大的到来可能性。(2024-07-14 20:04:00)
近期,资金利率水平持续下行,权益市场震荡不断,给“固收+”基金管理人带来了较大考验。“固收+”基金经理获取超额收益、控制波动回撤的难度也在持续提升。除了上游资源板块,许一还表示,一些中游的周期板块在经历过去两年供给端出清之后,投资吸引力有所提升,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出清的细分行业,或许能够挖掘到一定的投资机会。例如,化工当中的制冷剂、维生素等细分行业发展格局已相对平稳,但相比上游资源品而言,可能只是相对中微观的配置机会。(2024-07-12 06:15:00)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展望2025年,海外经济或呈现内需复苏潜力与外贸摩擦风险共存的特征。美国通胀存在反弹隐忧,非美经济体通胀或保持稳定。海外经济动能不及预期;外贸及移民等政策变化超预期;美欧通胀超预期;日本通胀持续性弱于预期;日本能源补贴政策超预期;巴以冲突等突发或意外事件影响超预期;美联储超预期加息。(2024-11-13 08:07:00)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全球政治经济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资产运行呈现新趋势,我们认为调整资产配置的时机已至,建议平衡资产配置,提升风险偏好,减配安全资产,增配风险资产资产配置建议:标配中国股债,战术灵活调整,海外股票先超配再减配,逐步减配海外债券,逢低增配黄金,维持低配商品。(2024-11-13 07:25:00)
随着股市回暖,固收+基金净值也在反弹,有基金在近一个月半月内涨幅超35%。在此背景下,公募机构布局固收+基金的意愿也正在增强。不过,也有一资深债券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双基金经理配置也存在一些弊端。他称,“我目前管理的‘固收+’基金就没有多配置一名股票基金经理。(2024-11-12 14:42:00)
10月债基发行遇冷,新发数量和规模均降至今年以来新低。存量债基也面临较大赎回压力,规模大幅缩水,不少债基在5000万元的清盘线下“挣扎”。未来债基的配置价值如何?“从投资者持有的角度来看,相较于权益基金,债基一个明显特征是波动小,择时的难度和必要性相对较低。(2024-11-11 01:34:00)
2024年终将至,各家公募机构已进入年终业绩排名的冲刺阶段。截至目前,科创、北交所、人工智能、半导体、低空经济等科技成长主题成就了一批绩优公募基金,这与上半年QDII和红利风格领先的格局截然不同与此同时,也有公募人士认为,基金经理需要在遵循投资策略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具备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投资者创造稳定且有吸引力的回报。(2024-11-15 05:39:00)
自10月以来,在海外上市的以中国为重点的ETF规模大幅增加。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五大中国股票ETF的总规模为296.89亿美元,较9月底时增加了100亿美元。根据高盛的一份报告,在截至10月30日的四周内,流入全球股市的资金为636.28亿美元,其中A股市场的净流入为243.85亿美元。高盛在11月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维持对A股和港股的“增持”评级,并预计未来12个月两个市场的潜在回报率约为20%。(2024-11-12 10:43:00)
一系列增量政策正助推中国资产重估,外资加码中国的趋势也越来越清晰。10月,境外上市中国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录得人民币1115亿元的净流入,截至月末规模达到人民币8180亿元,单月增幅为9%此外,高盛也在10月5日将中国股市上调至“超配”的一个月后,再度发布研报“唱多”中国资产。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及团队在11月4日发布的研报中,维持了对中国A股和H股的“超配”评级,并预计未来12个月这两个市场的潜在回报率在20%左右。(2024-11-12 01:28:00)
公募基金年度“排位赛”悄然打响。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11月10日,不包含年内新成立基金,在全部市场可统计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9位基金经理在管基金年内回报率包揽前十席位。北交所方面,开源证券认为,北交所公司有望通过聚焦核心产业链的精准并购加强竞争力,同时作为并购标的,凭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专精特新”优势,吸引关注。并购重组可能会成为北交所市场保持活跃的新动能。(2024-11-11 04: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