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立波认为,国内整个创投与私募股权行业存量优化节奏在加速,门槛也越来越高,存量出清成为未来一段时期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目前在中基协登记的管理人有13000家机构,今年有可能会下降到10000家以下,大量僵尸机构既募不到新一期基金,也无法新投资项目,一些机构或转型为FA的角色。
首批10只中证A500ETF规模达1150亿元 20只场外基金募资近800亿
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 推动市场合理估值 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科技公司估值下滑叠加近期硅谷银行爆雷引发的连锁反应,大批风投公司募资出现困难,使得行业内存在的“僵尸基金”现象愈发突出。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中国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1万只,存续规模11.09万亿元。澳银资本董事长熊钢告诉记者,“中国的VC/PE实际退出的只有4万亿元的规模,这还是20年来累计下来的退出规模数据。”也即是说,按此退出速度估算,至少数万亿私募股权基金实际上已沦为“僵尸基金”。
“我之前投了一个创新医药领域的公司,大概2000万元,我们想要退出,但有点难度。现在市场整体都不行,他们也很难继续融资。”熊钢在匆匆结束上一轮会议后向记者表示。
不止生物医药公司,全球市场对科创企业的估值都在下调。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1月以来至今年3月22日,恒生科技指数累计跌幅达到29.3%,领跌全球指数,纳指累计跌幅24.19%。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