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吴垠认为,调结构离不开政府规划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以深圳和东莞为例,东莞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创新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容易“沦陷”。相比之下,深圳近年来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同一个地区为什么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这说明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
截至8月31日,北京、上海、深圳三大一线城市都确定了各自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目标。四川、江苏、广东、湖南、湖北、浙江、陕西、河南、河北、江西、贵州、辽宁等12个省份也开始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申报和准备工作。
一线城市强力切入
昨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将对接国家要求,将以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为重点,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业创新研究;建设5-10家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国家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线城市在制造业的不同领域具备了较强的基础,是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不久前,北京市经信委发布了《北京市产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建设10-20个覆盖重点领域的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其中模式先进、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