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郭施亮认为,近几年,由于港股部分医药生物股以及新经济产业的崛起,提升了公募基金配置的热情。这将会成为基金重点关注方向,但因港股流动性不如A股,很多港股股票存在边缘化的迹象,未来市场马太效应会更加突出。
从宽基到科技类等行业主题,ETF市场的竞争从未消停,如今战火又烧到了“沪港深”主题。
据数据统计,截至5月22日,今年二季度以来“沪港深”主题ETF迎来密集申报,新上报的产品数量已经多达十余只,包括沪港深500、沪港深300等宽基ETF和沪港深人工智能、沪港深创新药等行业主题ETF。
即便一季度港股市场整体表现不如A股,但南下资金仍在主动买入,一季度仍有大量资金流入港股。而选择南下港股市场,或许是股票型ETF未来看好的新赛道。
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港股目前估值较低,部分医药、科技等新经济企业不仅会刺激公募布局的热情,还有可能成为未来重点布局方向。
ETF瞄准沪港深主题
与之前的沪港深基金不同,今年上报的沪港深基金大多属于ETF。
此前市场也包含众多沪港深主题基金,大部分属于主动权益类和普通被动指数型基金。一季报数据显示,主动偏股型沪港深基金小幅降低了港股配置比例,这主要是源于港股市场一季度出现的大幅下跌,恒生指数区间下跌16.27%,但仍有南下资金在大量买入港股,一季度南下资金净流入港股达2283.08亿元,其中,3月份净流入逼近1400亿元,创下最高单月净流入纪录。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