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进入年底,基金公司的规模冲刺战如期上演。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有基金公司已从11月起调整同业存单基金和中短债基金的销售激励政策;也有基金公司开启旗下债基的大规模宣传,为年终的规模冲刺“摇旗呐喊”;多家基金公司还推出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权益基金,配合强势渠道进行推广。不过,基金公司年底冲规模的情况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方面,股东对基金公司在业绩、规模方面的考核更加看重长期性;另一方面,渠道和普通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考察也不再唯规模论,银行等渠道也为中小基金公司亮绿灯
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 推动市场合理估值 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进入年底,基金公司的规模冲刺战如期上演。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有基金公司已从11月起调整同业存单基金和中短债基金的销售激励政策;也有基金公司开启旗下债基的大规模宣传,为年终的规模冲刺“摇旗呐喊”;多家基金公司还推出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权益基金,配合强势渠道进行推广。
基金公司冲刺规模的背后有种种考虑,但随着监管、股东、渠道等方面逐渐淡化短期管理规模排名,基金公司年终冲刺规模的激烈程度已远不如前。
债基扮演主角
在基金公司的年终规模冲刺中,债券型基金一般都扮演主角。
“某大型基金公司每年都会在年底拿出一只债基来冲规模,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宣传,吸引散户资金;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关渠道吸引机构资金,机构资金大多会在来年一季度‘撤退’。”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据统计,2022年一季度末,两家头部公司旗下债基基金份额较2021年底均减少超100亿份;18只债券基金2022年一季度末份额较2021年底减少30亿份到100亿份之间;21只债券基金2022年一季度末份额较2021年底减少20亿份到30亿份之间。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