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陈伙铸认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以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以往在公募有最低仓位要求,形成了高仓位的习惯,而老牌私募经历多轮牛熊转换,这种思维得以改变,因此风控较好。
2015年不仅有波澜壮阔的牛市,也有让牛市戛然而止的股灾,更有轰轰烈烈的公奔私大潮。数据显示,今年奔私公募基金经理接近250位,其中有近20位是投研总监和总经理级别的大佬。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今年奔私还流行高调写下文采飞扬的辞别信。时至年末,这些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今年究竟过得如何?业绩显示,截至11月底,业绩最好的公募奔私基金经理,今年已经收获了翻倍的回报,但是很多当初高调奔私的公募明星大佬却业绩平平。虽然其中有股灾的因素,但业内人士提醒,公募操作思维的惯性影响,例如高仓位投资、过度集中权益类资产等,会导致基金经理奔私后出现水土不服。相比之下,老牌的公私募基金经理经历了牛熊淬炼,今年的表现引人注目。
高调奔私却业绩平平
2015年的奔私潮有个特点,即大佬们在奔私前夜,流行给老东家和公募行业留下一封“分手信”,深情告别,高调创业。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