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而储能作为锂电池新的经济增长极,不仅能拉动投资、促进就业,还符合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发展之路。然而,出海路上也不乏“荆棘”。业内人士表示,其一,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不同、法律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电网标准不一致,终端消费习惯差异大。
ETF今日收评 | 电信ETF基金涨超4%,医药ETF沪港深跌超3%
中信建投:市场仍将维持中期震荡上行趋势 大概率将演绎跨年行情
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而储能作为锂电池新的经济增长极,不仅能拉动投资、促进就业,还符合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发展之路。出海,成为储能的关键词。迈入2023年,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高歌猛进,成为行业的一抹亮色。这意味着,全球储能赛道正在酝酿新的变化。
眼下,储能堪称最热门的赛道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在国内热火朝天,在国外也有了明显提速的迹象。2023年8月,就有远景动力、蜂巢能源、瑞浦兰钧、鹏辉能源、阳光电源五家储能企业拿下海外订单,创年内新高。
分析人士表示,企业出海主要是因为海外需求大。由于种种缘由,中国的大电网打法,在海外并非主流,在不发达地区、岛国地区等微电网才是标配,因而储能可谓刚需。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地区,储能也大有用武之地。譬如,欧洲屡次出现负电价,2023年以来荷兰、挪威、芬兰、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发达国家均出现过电价为负数的情况。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