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于债券投资来说,2016年的首要任务就是防范信用风险,避免“踩雷”成为重中之重。信用研究将继续回归基本面的分析,在外部支持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原有简单的属性划分已经失效,地方政府支持的意愿和能力不断下降,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更为谨慎,发债企业的各层保护伞被逐步打开,虚高的信用评级将面临大幅下调的压力,投资者不仅需要防范低等级信用风险的扩散,还需防范信用评级大幅调整的风险。
自2005年短期融资券问世至2013年,信用债市场无一例违约事件发生,成为信用债投资的黄金时期。随着信用市场的扩张以及发行主体的不断增加,发债企业的信用资质不断下沉;但由于国内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地方政府债务也处于不断扩张时期,政府支持的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商业银行坏账率较低,信贷支持政策宽松,信用风险暴露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使得信用评级以逐年上调为主。
信用债市场发展初期,投资者对于信用风险的识别以企业属性为标识,基本认为国企发行的债券等同于刚兑,民企发行的债券由于在外部融资支持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所以从利差表现来看,民企发行债券的信用利差普遍高于国企债券。
2014年以后,宏观经济增速下台阶,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暴露,过剩行业企业的经营压力凸显,而信用评级的虚高使投资者放松了对信用风险的警惕。随着商业银行坏账率的不断上升,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有选择地收紧,同时中央提出打破刚兑的口号,“刚兑神话”终于被打破。2014年3月 “11超日债”因不能按期全额支付本息,成为国内首例违约的公募 ...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