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期,去年四季度以来成立的多只次新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此外,次新权益类基金的业绩也逐步分化,成立以来的收益率首尾相差突破50个百分点。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基金经理会选择积极建仓的方式,瞄准投资机会和方向,快速建立起符合合同规定的最低仓位。
证监会发布市值管理指引 推动市场合理估值 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
30只北交所主题基金29只赚钱 最高收益率达90.63%!多只基金火爆到限购
近期,去年四季度以来成立的多只次新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此外,次新权益类基金的业绩也逐步分化,成立以来的收益率首尾相差突破50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基金行业有“重首发,轻持营”的特点,导致了次新产品的规模起伏。而次新权益类产品业绩分化较大,可能和较为积极的建仓表现有关。
规模锐减
除了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大幅缩水之外,次新的指数类权益基金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并且规模缩水程度不容小觑。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去年四季度刚刚成立,募集规模也相对可观,而在成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基金规模已经出现缩水。其中,部分次新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更是从十几亿元的首发规模锐减至不足5000万元。
例如,2023年7月,跟踪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的三只ETF集体成立,合计募集规模达60亿元,此后12月成立的联接基金募集规模更是高达55亿元以上。截至3月22日,上述三只ETF的合计规模已不足6亿元;截至3月15日,联接基金已连续3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相比成立时规模蒸发了55亿元以上。 ... 网页链接